在中文中,第一人称包括使用中文、汉语的人用于指代说话、书写者自己的人称代词。有时汉语复数,如“我们”,可以指单数;例如行政官员发言时用“我们”以示代表整个政府发言。
现代
编辑
我:最常见中文第一人称代词。
本人:多用于书面语。
鄙人、敝人:自称的谦词,用于自我介绍等时机。
非正式口语
编辑
老子:本意是“(你)爸爸”,带有霸道的语气,多用于气愤或开玩笑情境。仅男性使用。(后述中的“俺”性质类似)
老娘:语气与用法同“老子”,女性使用。
本姑娘、本小姐、本少爷:带有自信和一点傲慢的夸张语气。
人家:古义中性,今义则带有撒娇或挑逗等亲密关系意味。多为女性使用,但偶而的情境中男性也会使用。例:《红楼梦》第九十二回:袭人啐道:“小蹄子,人家说正经话,你又来胡拉混扯的了。”
职业
编辑
本席:司法官、各种委员或民意代表自称。在香港为裁判官、法官、司法常务官的白称。
各地用语
编辑
咱、咱们:多见于中国北方,“咱们”的用法基本相当于“我们”,但也有争议:“咱们”和“我们”是否包括听话人(你)?
俺、俺们:河南、山东、东北等地
我、我每(mi):部分晋语
我伲(吾伲)、阿拉:吴语
我(𠊎、涯,ngài)等:客语
我(/ŋuai˧˧/或/ŋui˧˧/)、侬家(单字音:/nøyŋ˥˧ ka˥˥/,连读音:/naŋ˥˥ ŋa˥˥/或/nouŋ˨˩ ŋa˥˥/):福州话、马祖话(“我”为第一人称单数[1]、“侬家”为第一人称复数[2])
阮 guán/gún、咱 lán:闽南语(“阮”可为第一人称单数代名词,多为女性自称;第一人称复数代名词,为排除性的“我们”。“咱”为包括性的“我们”。)
恁爸:闽南语,音“lín pē”(国语常依音写作“林北”),本意为“你爸”(“恁”为“你的”之意),语气与用法同“老子”。
恁祖妈:闽南语,音“lín tsóo-má”,本意为“你祖母”,女性使用,语气同“老娘”。
人哋:粤语,用法基本等同于“人家”,多为女性使用。
我哋:粤语,用法基本等同于“我们”。
阿拉:吴语用词,用法基本等同于“我们”。
网路用语
编辑
偶,藕:带有闽南语腔调的“我”。
禾:港女,因粤音“禾”字和京音“我”相同。
本鲁、本蛇、小蛇:鲁蛇为英语loser的音译,意为失败的人;本鲁、本蛇、小蛇等为自谦。[来源请求]
小弟:年轻男性自称的谦词。
小妹:年轻女性自称的谦词。
姊:女性使用,语气比“老娘”委婉。
哥:男性使用,语气比“老子”委婉。
爷:带戏谑语气的自称。
古代
编辑
汉语中,“我”、“吾”等词原属同源词,是同一词语的不同变格形式,“吾”是主格,“我”是宾格,用法区别可见于《墨子》。后世混同。
常用“等”为复数。
余、予
卬,音áng/ㄤˊ
吾(单数)、吾人(单、复数用法皆有)、吾辈(复数)
洒家:五代宋元明北方汉人自称,相当于自称余家。[3][4][5]
我等(我们;客语、粤语仍保留此用法[6])
某家:《单鞭夺槊.楔子》:“若有唐兵来打话呵,报复某家知道。”《丽春堂》:“令人报复去, 道某家来了也。”
君王贵族
编辑
朕:秦皇朝之前为第一人称,秦代以后成为皇帝专用自称。秦代至清代时期“朕”一般用于奏折等书面语。平时自称“我”、“吾”。日本也是如此。
予一人:先秦天子自称
孤、孤家、不穀、寡人:君主、诸侯等的自谦之词
本王:藩王的自称
寡小君、小童:先秦时诸侯妻自称,秦代之后为皇后自称
梓童:皇后自称(亦用于皇帝称呼皇后)
本座:有名望、地位之人,如大官、教主。
官员
编辑
本(单位):如本县、本府、本厅、本部、本院等,机关的主管官员对下属、百姓自称
本官:文官对下属、百姓自称
本将:武将对下属、百姓自称
末将:武将对上级官员自谦之词
臣、微臣、下臣:官吏对君主的自称或官吏对官吏。
下官、卑职:文官或武将对上级官员自谦之词
自谦
编辑
在下、仆、区区:对一般人自谦。
某、某人、某某、某甲:自谦之词
小弟、愚兄、小妹、愚姊/姐:对朋友自谦之词
小生、晚生、后学、末学、不才:青年学子对前辈或同辈的自谦之词
老夫、老朽、老叟:年老男性自称
老身:年老女性自称
免贵:别人询问姓氏时常用的有自谦意味的自称
老奴、老仆:男、女仆人和自称,一般老年女性亦可作自谦。
妾、妾身、贱妾:女性自谦(后妃对皇帝的一般自称)
小女子、奴家、奴:女性自谦
儿:隋唐女子的自称
卬:男性自称
姎:女性自称,音ㄤˇ
奴才、老奴:奴仆对主人自称,清朝时旗籍官员、宦官对皇帝自称
奴婢:女官、宫女对皇帝、贵族自称,婢女、女仆对主人自称,清朝时妃嫔、满洲贵族女性和满臣妻女对皇帝自称
贫僧、贫尼、老衲、小僧:佛教僧侣自谦之词
贫道、小道:道士自谦之词
草民、小人、小可、小的:庶民对官员,或后辈见尊长的自谦之词
仅见于戏曲,史书无记载
编辑
哀家:死去丈夫的皇太后、太妃
本宫:皇后、妃嫔、公主、王妃、太子